为积极响应国家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推动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部署,精准服务区域新能源(锂电)产业链发展需求,2025年6月6日下午,江西洪州职业学院新能源产业学院与江西春华锂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春华锂业”)在该公司成功举办了联合产业教研室教研活动。本次活动以“现场工程师导向下的产业学院学生培养模式创新”为核心议题,旨在通过深度校企对话,共同探索培养适应产业前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有效路径。
活动伊始,江西洪州职业学院新能源产业学院陈金如书记详细介绍了学院的发展历程、办学定位以及在服务地方锂电产业方面所做的积极探索。他重点阐述了学院当前大力推行的创新型“1+0.5+1+0.5”分段式培养模式(即1年校内基础学习+0.5年企业认知实习+1年校内专业深化+0.5年企业顶岗实习)。陈书记强调,在国家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及配套政策明确强化职业教育“类型特色”、推动“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的大背景下,“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紧密锚定产业升级脉搏,学生的学习内容与技能训练必须实时跟进产业前沿技术。”他真诚希望春华锂业作为行业龙头企业,能结合一线生产实际和人才需求痛点,为学院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提供宝贵的实践性建议。
春华锂业董事长汪金良博士对陈书记的介绍和新能源产业学院的前瞻性探索给予了高度评价。汪博士盛赞洪州职院“1+0.5+1+0.5”模式打破了传统路径,体现了“走在职业教育前列”的创新与开拓精神,高度契合了国家关于推动校企协同育人、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的最新要求。他结合企业当前运营实际,坦诚指出了面临的紧迫挑战:“当前生产一线,特别是高水平设备维修技师、机电一体化复合型人才以及化学分析检测员等关键岗位,存在显著的人才缺口。”汪博士认为,洪州职院这种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分阶段、沉浸式深入企业真实环境的培养方式,对于弥补学生实践短板、加速其从“学生”向“职业人”的角色转换至关重要。他分享了一个生动的案例:公司研发部门曾有一位性格内向的年轻技术员,在响应“工程师下沉一线”实践锻炼后,深入生产车间工作数月,不仅专业技能得到扎实锤炼,沟通协作能力和思维活跃度也显著提升,“整个人如同经历历练后变得更加成熟自信”。这一案例有力印证了“工学交替、知行合一”对于技术技能人才全面成长的巨大价值。
产业教研室副主任林小平则聚焦于国家最新职业教育政策的落地实施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度改革。他深入解读了《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等文件精神,指出当前政策正强力驱动职业教育“下沉县域经济”,着力构建“校中厂、厂中校”的深度融合发展新生态,“引企入教”、“送教入企”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趋势。林副主任也直面学院当前面临的现实挑战:大部分专业仍主要采用传统的“2.5+0.5”(即2.5年校内学习+0.5年顶岗实习)培养模式。对于专科层次学生而言,“过长的纯理论学习期,已难以适应当前产业快速迭代对技能人才‘即战力’的迫切要求。”他援引近年毕业生跟踪反馈数据指出,传统模式下培养的学生在就业市场上面临双重困境:“学历层次不占优势的同时,实践技能的精深度和熟练度也显不足,导致职业核心竞争力不强。”部分学生因此难以在本专业领域立足而选择转行,造成宝贵专业人才流失。林副主任强调,结合春华锂业明确提出的设备维修、机电、化学分析等紧缺岗位需求,加速推动培养模式改革、大幅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实现“学习”与“工作”的无缝衔接已刻不容缓。他呼吁校企双方以此次教研活动为契机,在“校中厂、厂中校”建设、课程共建、师资共享等方面迈出更坚实的合作步伐。
此次联合教研活动,不仅加深了江西洪州职业学院新能源产业学院与江西春华锂业有限公司的相互了解,更在人才培养理念、模式改革方向及具体岗位需求对接上达成了重要共识。双方均表示,将充分利用国家政策红利,积极探索更深层次、更广领域的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努力破解企业“用人荒”与毕业生“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共同为江西乃至全国新能源锂电产业的蓬勃发展输送更多“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高素质现场工程师和技术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