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8日,在学校的精心组织与大力推动下,2025年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校赛圆满收官。此次大赛作为学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实践舞台,汇聚了全校师生的青春智慧与创新活力,在校园内掀起了创新创业的热潮。众多优秀项目脱颖而出,充分展示了当代大学生勇于创新、敢于实践的精神风貌。


在本次大赛的激烈角逐中,新能源产业学院的学生杜彦带领团队凭借《粘结未来,理想革新——基于动态可逆交联网络的高性能水性粘结剂体系》项目,以89.75的高分力压群雄,荣获校赛现场比赛第一名。该项目聚焦于新能源电池领域中关键材料——粘结剂的创新研发,致力于解决传统粘结剂存在的诸多问题,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与解决方案。

粘结剂在材料领域有着 “工业胶水” 的美誉,其主要功能是通过物理吸附或化学作用,将不同材质的物质牢固地粘结在一起。在电池领域,粘结剂更是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能够有效连接活性物质、导电剂与集流体,保障电极结构的稳定性与完整性,直接影响着电池的循环寿命和充放电性能。随着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对电池性能的要求日益提高,开发高性能、绿色环保的粘结剂成为行业发展的迫切需求。

杜彦团队的项目聚焦于三维网络交联的水系粘结剂,具有诸多创新之处。该团队创新性地以水为溶剂,替代了传统的有机溶剂,从源头上解决了传统有机溶剂型粘结剂易燃、污染环境的问题,符合当下绿色发展的理念。团队通过独特的交联技术构建三维网络结构,显著提升了粘结剂的机械强度、柔韧性与离子传输性能。这种新型水系粘结剂可大幅增强电极材料的整体性能,在提高电池能量密度、延长使用寿命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有望为新能源电池行业带来更绿色、高效的材料解决方案,推动整个行业朝着可持续方向发展。

项目团队成员来自不同专业,形成了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为项目的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团队由杜彦(2024级环境工程技术1班)担任主讲人,负责上台讲解项目内容;陈羿儒、罗会兵、杨彬、张芮(2024级新能源材料技术1班)以及2024级有色金属冶炼技术1班的张子悦和董扬帆共同组成。在项目的研发过程中,团队成员充分发挥各自专业优势,紧密协作。环境工程技术专业的杜彦在项目中运用其环境科学知识,从绿色环保角度对粘结剂的研发提出建议;新能源材料技术专业的成员则凭借其专业知识,在粘结剂材料的选择与性能优化方面发挥关键作用;有色金属冶炼技术专业的张子悦为项目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在材料的冶炼与加工工艺方面贡献力量。不同专业背景的成员相互学习、相互启发,碰撞出创新的火花。


       项目的成功离不开指导老师们的悉心指导与辛勤付出。杨煜、周炳煌等五位指导老师凭借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在项目的选题、研发、优化以及展示等各个环节都给予了全方位的指导。在项目初期,指导老师引导团队进行市场调研,明确项目的研究方向与目标;在研发过程中,针对遇到的技术难题,指导老师与团队成员共同探讨,提供解决方案;在项目展示阶段,指导老师从讲解内容、表达技巧到PPT制作等方面进行细致指导,帮助团队成员更好地展示项目成果。 


在比赛的讲解过程中,杜彦同学表现出色。她对项目内容讲解逻辑清晰、重点突出,能够精准地结合行业特点与产品优势展开阐述。在语言表达上,杜彦规范且专业,表达准确无误,优秀地完成了项目的讲解,充分展现出良好的内容组织能力与语言表达水平,让评委和观众对项目有了全面而深入的了解,为团队赢得了良好的印象分。

在答辩环节,面对评委提出的一系列专业问题,团队成员展现出扎实的专业素养与对项目的深刻理解。他们凭借在项目研发、生产实践、市场调研等环节中积累的知识与经验,结合详实的数据支撑与案例分析,逻辑清晰、条理分明地逐一回应。无论是关于粘结剂性能的技术问题,还是关于市场推广的商业问题,团队成员都能应对自如,充分展示了团队的实力与项目的可行性。

此次新能源产业学院在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校赛中荣获第一名,是团队成员和指导老师们共同努力的结果,也为学院争得了荣誉。这一成绩的取得,不仅体现了新能源产业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卓越成效,也为学院的创新创业教育树立了榜样。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新能源产业学院的学子们能够继续怀揣梦想、勇往直前,不断探索创新,书写更多属于青春的精彩篇章,为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与力量。同时,也期待学校能够涌现出更多优秀的创新创业项目,在更高层次的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为推动学校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