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江西省“大思政课”问题式专题化团队教学要求,进一步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11月23日,我校思政部《形势与政策》教研室副主任吴秋霞走进《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堂,以“ 铭记光辉历史 赓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为主题,与23级(五年制)学前教育1班学生黄言、熊紫妤共同为学生们上一堂思政课。
精神所在,就是血脉所在,就是力量所在。吴秋霞围绕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形成路径、丰富内涵、传承弘扬等三个方面,为同学们进行深入细致的梳理分析和讲解。她强调,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是一个百年纵向贯通和横向多维延展的精神存在,探寻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中生成的精神元素的沉淀和升华。
随后,熊紫妤以自己参观八一起义纪念馆的所见所感,向同学们分享了她认为的最令人动容的伟大精神故事。她用朴素的语言,真挚的情感,讲述了战地玫瑰胡毓秀的感人故事,引起了在场师生的共鸣。这些女兵用嫣红的青春,为后来的娘子军们树立起了精神丰碑,更为八一军旗增添了一抹金黄光芒,实现了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一次深刻赋义。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就是党在担当历史使命的伟大实践中构建起来的,在整体性、连续性、阶段性相统一的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每一次精神积淀都具有特定的精神内涵。“我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黄言带领全班同学了解并重温了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入党誓词,激昂的宣誓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历史延续性、时代凝聚性,课堂气氛也在此时达到高潮。
整堂课内容详实,形式丰富多彩,师生之间互动活跃,现场不时响起热烈掌声。同学们纷纷表示,非常喜欢这样的课堂,新颖的课堂模式,让他们从课堂上“听者”的身份转化到“参与者”的身份,是一堂既有“知”更有“味”的思政课。学生余玥分享道:“我是一名学前教育学生,这些精神不仅存在于特殊的历史年代,也适用于当下。我相信这种精神力量会穿透尘封、扎根学前,激励我们用信念与责任,点亮我的中国梦!”
此次“师生同台”课教学创新探索实践,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全面融入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中,加深了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学习理解,增强了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有助于激励他们继承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将志气、骨气、底气固化为信仰、转化为信念、强化为信心,极大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的获得感。